2025年考研政治时事新闻汇总(7月12日-13日)
2025-07-13
下载
收藏

1.上半年全国铁路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铁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取得新进展。记者13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充分发挥铁路建设投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拉动效应明显的优势,统筹运用资源力量,扎实推进铁路规划建设,铁路建设投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

近期,一批新线、新站开通运营。新建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实现贯通;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建成通车,郑开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新建重庆东站开通运营、沧州站改造提升工程竣工、日照站新改建后投入使用,重点铁路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在建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各参建单位强化安全、质量、投资和环保控制,争取多完成实物工作量,努力打造优质工程。在四川,由中铁十九局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跨遂内高速特大桥完成全线首榀双线箱梁架设,箱梁重达541.5吨,为后续大规模架梁作业积累了经验。在贵州,由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黄百铁路羊架河特大桥加紧进行桥墩作业,其最高墩高达117米,是黄百铁路贵州段最高墩。在广东,由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广湛高铁控制性工程高中立交特大桥完成无砟道床施工。该大桥全长5101米,建设者成功将轨道板安装精度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实现“毫米级”精度。

此外,铁路部门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铁路工程和重点联网、补网、强链项目,大力开展新项目勘察设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目前,伊宁至阿克苏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温州至福州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早日开工建设奠定基础。

 

2.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

13日,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随着牵引机将最后一段电线成功从183号铁塔拽至188号铁塔,标志着历时15年建设的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形成了一条围绕塔里木盆地的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

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徐玉波介绍,工程由9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分阶段施工完成,共计9个变电站,近1万座铁塔,线路总长4197公里。9项分段工程中,已有8项工程实现投用,最后一段工程经过验收消缺后,预计整个工程于今年11月投入运行。

这一工程是新疆正全力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工程为南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绿色”动能支撑。当前,南疆正全力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绿色矿业及加工、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对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需求迫切。

另一方面,工程将有效汇集环塔里木盆地数千万千瓦的新能源电力,形成一条输送绿电的“大河”,进而通过“西电东送”通道把绿电输送至全国。国网新疆经研院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辛超山说,因为新疆和中东部存在2到3小时时差,所以在16时许,中东部光伏以每15分钟2200万千瓦的速度快速下降,而此时南疆艳阳高照,光伏正处于大发阶段,光电可以通过这一工程进入“西电东送”通道,有效保供全国。

 

3.我国承建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全部交付

7月13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公司旗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承建的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吸力锚,在广东珠海全部交付离港本次交付的吸力锚将应用于全球巨型盐下超深水油田——巴西梅罗(Mero)二期项目,标志着我国超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得到国际主流市场认可。

 

4.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产出“第一桶铀”

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这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该项目成功解决了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高渗透矿床、溶浸流场再造等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的技术难题研发“数字建井”、远程智能管控等新技术,将铀浸出效率提升1倍以上,并实现了“千里之外,一键采铀”,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

以往,我国铀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近20年来,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我国发布十大铀矿找矿成果,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砂岩型铀矿,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 问题反馈

  • 联系客服

  • 公众号

  • 置顶

收起
展开
展开
AI伴学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