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研政治时事新闻汇总(7月24日)
2025-07-24
下载
收藏

1.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习近平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中欧都是主张多边主义、倡导开放合作的建设性力量,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领导人应再次展现远见和担当,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抉择,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习近平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一是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主张和谐、包容、合作、共赢。如果用西方走过的路来衡量中国,对中国的认知就会失之偏颇。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的确不同,但这种差异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将欧洲视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希望欧方也能尊重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和制度,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支持中国发展繁荣。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要深化战略沟通,增进理解和互信,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历史和现实证明,相互依赖不是风险,利益交融不是威胁,提升竞争力不能靠“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降依赖”不能减合作。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中欧合作提供新机遇、拓展新空间。中欧要深化绿色和数字伙伴关系,促进相互投资合作。希望欧方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克制使用限制性经贸工具,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面对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合作、封闭与开放的重大选择,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才是正确答案。中欧要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与时俱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中欧要支持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方一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主张劝和促谈,倡导标本兼治。中方愿同欧方加强协调,推动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取得成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中方也愿同欧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2.谌贻琴在全国妇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 守正创新全面深化妇联组织建设改革

全国妇联2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全面深化妇联组织建设改革,进一步做好引领服务联系工作,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谌贻琴指出,全面深化妇联组织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妇联组织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凝聚广大妇女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抓组织建设、促进发展、凝聚人心结合起来,在聚焦党建带妇建、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培育壮大多元化工作力量、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持续用力,推进妇联组织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3.《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提请一审 将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列入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7月24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崔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提请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作了说明。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514万人,占比23.5%,预计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30年占比将超过30%,达到重度老龄化水平。

《条例(草案)》系统总结固化了北京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等经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探索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

《条例(草案)》共设9章68条,分别为总则、养老服务规划和设施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产业促进和智慧服务、支持保障措施、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附则。特别是针对当前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设施、医养、监管、科技、人才等难题,《条例(草案)》在养老服务体系、老旧小区设施配建、建设功能混合利用、综合监管、智慧养老服务、监护服务等方面拟定了创新条款。

 

4.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总数继续居全球第一

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此次获得认证的9地分别为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湖南岳阳。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成就。获认证城市不仅湿地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其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良好保护。

《湿地公约》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在颁奖仪式上表示,缺乏规划的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空气和水污染加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奥尔德斯说,为应对这些挑战,《湿地公约》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机制,以鼓励城市保护湿地,并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可以充分发挥湿地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增进民众福祉。

《湿地公约》是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协定,目前已有172个缔约方。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以“保护湿地,共筑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凸显湿地在维系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强气候韧性中的关键作用。


  • 问题反馈

  • 联系客服

  • 公众号

  • 置顶

收起
展开
展开
AI伴学助手